张世准,字叔平,号二酉山人。祖籍沅陵县城,出生永绥。世准自幼好学,尤爱书画,初从学于父,后得力于书法家刘庸指点,造诣颇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任刑部员外郎,仍常习书作画,以山水、人物为多。后弃官从艺,遍游川黔名山大川。清光绪七年(1881)回到沅陵,建舍于县城北门,题名“鹤鸣山庄”。
张世准性刚直,藐视权贵,不登官宦之门,富豪以重金聘他作画,概遭拒绝。晚年,靠卖画为生,得钱便沽酒狂饮,腹空则闭门击鼓,朗读诗文。借别人钱财年终无法归还时,便将债主姓名题于画上,任其从案头取去抵债。
光绪十七年(1891),张世准与画友许晓东、丁百川等人离沅陵去武昌,途经桃源,为友人绘山水画一轴,书联语于上:“卖画庸书,手选桃源仙境;浮家泛宅,身是烟波钓徒”。至汉口,寓居永宁巷辰州会馆。湖广总督张之洞闻讯,过江邀其任职,张世准未从。当年卒于汉口,归葬沅陵。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久旱,草塘溪水不能灌溉两岸高田,禾苗枯槁。家典见状,倡议在姚家湾筑坝,堵蓄草塘溪水,引灌田家寨、桐木坪、龙池坪苗寨溪岸田亩。经三寨苗民赞许议定,按受益田亩均摊工程费用,公推李家典领导,于当年冬季破土动工。历时三个冬春,凿岩取石筑成一座乱石砌体坝,坝高6米,坝顶长33.3米,开引水渠2公里,灌田250亩。竣工后,所用工日费用,家典出榜公布,公平负担,众皆悦服。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王天曙在武汉结识林圭,倾谈时事,同感清廷腐败。不久,二人约游上海,巧遇秦力山、唐才常等忧国忧民志士。是年夏,唐才常、林圭等在汉口组建自立军,密谋起事反清,苦于经费拮据,天曙返湘变卖家产,得金数千,慨然相助。不意事机泄密,8月22日,汉口自立军总机关被清军破坏,王天曙、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被捕,次日深夜,一同英勇就义于大朝街滋阳湖畔。王天曙的遗体经人收殓,葬武昌义园。
冯锡仁,字伯育,号莘垞,一都(今柳林汊乡)人。清同治八年(1869)入县学,后就读于岳麓书院。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授兵部给事中,加三品官衔。
光绪十三年(1887),冯锡仁回县治母丧。目睹县内里正包征钱粮,巧立名目,向农户增派附加和杂费,中饱私囊,积弊甚重。为此,他造访辰州知府和沅陵知县,约集绅士商议,废除里正包征制,拟定钱粮征收新章程,章程规定县衙在城乡布点设柜,所征钱粮,由农户自行赴柜缴纳,若有拖欠,则由各团总、里正、族长催收;额外附加和杂费,一律剔除。新章实行后,乡民称快。光绪二十年,冯回沅陵巡视,发现百姓因上年天旱歉收,饥民与流亡者甚众,知府、知县安之若素,不采取任何赈济措施,因而民怨载道。冯微服查访,察觉知府贪脏枉法,迅即上奏将其罢黜,并由抚衙速拨钱粮,赈济灾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巡抚庞鸿书奏准,冯锡仁总理湖南矿务三路公司,兼办西路矿务。冯常拜会社会上有识之士,探求开发湘西良策。宣统元年(1909),湖南筹办咨议局,冯锡仁选为议员,旋任副议长,次年,选为中央咨政院议员。
冯锡仁晚年,兴办湖南西路师范学堂,亲任监督。宣统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其著作有《听彝堂续稿》六卷、《听彝堂电稿》二卷、《听彝堂折稿》七卷、《絮庵杂著》二卷。
金国治,字济涛,沅陵县七甲坪人,清光绪九年出生。毕业于江南武备学校。旋入赵声谋将军炮团,举义江南不成,乃赴粤。辛亥革命成功,广州光复,入党人黎萼旅任军官,驻守潮州、汕头一带。
民国2年(1913),“二次革命”失败,黎萼出走,金国治联合当地民军,坚持反对袁世凯势力的斗争。翌年11月,广州革命党人声讨北洋军龙济光旅,金积极响应。敌以数营兵力,凭险据守飞鹅岭,金国治亲率20余人克之,群讶为神勇,旋擢营长。
民国6年,金国治在莫擎宇部任营长,驻防潮州、梅县一带。不意莫擎宇暗通北京政府,占据潮、梅等地,实行叛乱,解除金的军职。不久,孙中山任邹鲁为潮梅军总司令,申罪征讨。并令桂军沈鸿英部,在惠州相机协助。金国治被委任为潮梅军第一支队长兼前敌司令。金受命后,慷慨出师,先后克复铁场、蓝关等地,收复五华县城,誉为神将。但被陆荣廷、莫荣新所忌,暗使沈鸿英诱害。沈鸿英违约按兵不动,反诬金“先攻逆军破坏计划”。稍后,沈鸿英独自率部进攻兴宁,为敌军所截,势甚危急,求金增援。金星夜驰救,脱险后,金率部进攻揭阳,行至泥坡圩,沈派人来告:“当会师攻揭阳”。金欣然前往会师。不意,入境竟遭沈拘禁,所部亦被围缴械。同年10月29日被沈杀害,时年34岁。市民哀之,为之安葬。民国9年(1920),移葬黄花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复初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四期,与程潜、赵恒惕等人同窗。习骑兵专科,潜心学业。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并结识黄兴、宋教仁等人。年底回国,在学友王隆中部下任参谋长,旋任骑兵团长,参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爆发(即辛亥革命),湘省首起响应,时陈任湘军四十九标标统,率部随革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黄兴坚守汉阳,与北洋军激战月余,彻底挫败北洋军,荣立战功,陈亦身负重伤。
嗣后,复初奉命驻防湘西,司令部先设洪江,后移沅陵。是时,鸦片烟毒已成沅陵一大公害,陈先行规劝,再行令禁止,并重惩开馆贩毒者。王清源是陈复初姑表兄弟,因开馆贩毒被捉拿下狱,陈母及亲友为之求情,陈对亲友晓以大义,仍将王处决。
民国2年(1913)底,陈复初部驻防长沙,与蔡锷过从甚密。时湖南都督汤芗铭投靠袁世凯,镇压人民的反袁斗争,陈忿然斥之。汤将陈复初软禁,捏造罪证,押解北京陆军监狱,准备处死。沅陵许应钦、黄易之等同盟会员,急电北京陆军次长傅良佐,几经周折,将死刑改为永久监禁。民国3年(1914)8月,蔡锷与陈宫联名向北京政府总理上诉,将陈保释出狱。
民国5年6月,谭延闿任湖南都督,将护国军的四个梯团,改编为两个师,陈复初任第一师师长。翌年7月1日,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帝位,全国震怒。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与各方一致讨袁,反对复辟,令谭延闿出师讨伐。因谭与陈对时局的认识不一,遂抑陈纵赵,陈部挺进岳阳,防堵北洋军。
民国6年,“护法”与反护法斗争激烈。段祺瑞令傅良佐回湘任都督,长沙局势日益恶化。1O月,陈复初率部入长沙,湖南局势趋稳。不久,陈奉调北京将军府,授“靖卫将军”衔。
现 代 人 物
姚 鉴 雪
(19O2~1927)
姚鉴雪,女,清光绪二十八年生于沅陵县浦市镇(现属泸溪县),后举家迁居沅陵县城北门上。
民国7年(1918),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次年,举国声讨北京政府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卖国罪行。鉴雪和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高呼“惩治卖国贼!”“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姚鉴雪从女师毕业后回沅陵,任县立高等女子小学教员。民国12年获湖南省教育厅嘉奖。
民国16年初,姚鉴雪加入国民党,任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妇运委员,并选为县妇女联合会副会长。4月,县党部成立特别法庭,姚鉴雪任审判员,公审民愤极大的县长梁荣铨。梁开始拒不认罪,后在姚鉴雪义正词严的审讯下,梁不得不低头认罪。法庭宣判:“撤销梁荣铨县长职务,逮捕入狱”。5月6日,特别法庭在县城平安园(现荷花池小学所在地)召开大会,公审恶霸陈克俭及土豪向光福父子。姚鉴雪历数三人罪行,在群众强烈要求下,将陈克俭等三人就地正法。
民国16年,长沙“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沅陵山城。姚母担心鉴雪出事,劝姚少出外活动,姚回答说:“要彻底革命,害怕不能解决问题。”毫无畏惧地同省特派员郭达、唐采芹等去各单位演讲。5月26日下午,驻沅陵县城陈斗南部突然包围县党部,姚鉴雪被捕,遭到严刑拷打。同天被捕的还有200多革命群众,敌人要她指认这些人的身份,姚鉴雪严词拒绝说:“革命工作是我干的,与别人无关,好汉做事好汉当。”次日上午,姚鉴雪等八位革命志士惨遭杀害。临刑时姚神态自若,要同时被捕的姐姐姚端帮她整理好衣裙,昂首挺胸,走在七位战友的前面,高呼:“革命的人是杀不完的,为我们报仇的人就在后头!”
1953年7月,沅陵县人民政府追认姚鉴雪为革命烈士。
邓 文 辉
(19O3~1927)
邓文辉,字湛桃,祖籍江西清江县,民国初年,随父母迁来沅陵县城居住。
邓文辉目睹国家外受列强的欺凌,内受军阀的摧残,民穷财尽,国力日衰。常昂首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效国家,义不容辞,我身可碎,报国之志不可夺也。”
民国13年(1924),邓加入国民党,日夜奔波,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久,国民党在京力量日增,邓声誉日著,报国之志更强。翌年,国民党北京支部改为特别市党部,邓为市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促进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并及时揭露国民党右派破坏合作阴谋。
民国11年,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和奉系军阀交战期间,日本帝国侵略军集结于大沽,炮击国民军,并向北京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北京群情激愤。邓文辉奉李大钊之命,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召开市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控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会后,在李大钊、陈毅的指挥下,率众至临时政府请愿,段祺瑞令卫队开枪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请愿时,邓文辉执旗立于队前,与军警机智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同年秋,国民党中央在上海召开各省市及海外党部会议,誓师讨段。邓在会上,慷慨陈词,铿锵有力,深得与会者赞誉。谭延闿,即席书联相赠:“有识能知大瀛海,清游常近小罗浮。”
民国16年,北平反动势力疯狂向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进行镇压。李大钊把一批革命力量安全转移后,并将革命运动指挥机构转移到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内。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包围苏联大使馆,将李大钊、邓文辉等20余名革命运动的组织者逮捕,28日,邓与李大钊同时被绞杀于京师看守所,时年24岁。
符太兴 杨远明
符太兴(1900~1935),七甲溪乡荆竹溪人。杨远明(1913~1935),七甲溪乡天井村人。二人家境贫困,仅读私塾二年,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1934年冬,贺龙、肖克率部来火场、七甲溪、大合坪、筒车坪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时,符太兴、杨远明受到红军的宣传教育,自愿参加天井游击队。队长杨远庆领导游击队员,打击地主武装,减租、减息,没收地主财物,平分地主水田到户,插牌到丘,贫苦百姓革命热情高涨。符太兴、杨远明身背火枪,手持马刀,日夜奔忙,英勇战斗。
1935年农历正月19日,符、杨二人奉命去治平乡谢家垭、邓家山打土豪,胜利而归。次日,两个姓罗的农民,被人收买,假借有要事谈判,地址在车家垭一符姓大户家中。符、杨二人立即前往。
谈判中姓罗的农民指责游击队伤害好人,乱打“土豪”。符太兴据事据理,严词痛斥两个卖客是土豪的走狗和劣绅的庇护人。斯时,姓尹的财主令事先埋伏好的兵丁,趁其不备,将符、杨二人捆绑,带至邓家山,百般折磨。符、杨二人骂不绝口。次日,又解送治平乡乡公所(横山峪)折磨一天。罗姓二人害怕苏维埃政府追查,要尹姓财主将符、杨二人就地杀掉。尹亦心有余悸,怕引火烧身,便当众答应派员送回原村。第三日,在押解回村途中,暗使二罗买通解押员,至荆竹溪土地垭时,连开几枪,符太兴、杨远明二人英勇牺牲。
张 叙 丞
(1892~1935)
张叙丞,又名鉴暄,张家坪乡肖家冲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民国21年任浙江省建设厅主任秘书,闽、浙、赣、皖四省行营公路工程处主任秘书。民国24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湘黔公路工程处设沅陵县城,曾养甫任处长,张叙丞为主任秘书,2月20日开始办公。湘黔公路原已修至桃源,国民政府要求四个月内完成从桃源至贵阳的筑路任务。张叙丞在时间短、任务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将桃源至贵阳全线划为13段 (湘境6段,黔境7段),每段派一名监修人,一名工程师,采取“计酬承包,分段负责,各尽其能,全线齐上”的措施,分别承包到县。
斯时,国民政府将修建该项公路工程,当作“中心任务”完成,两省沿公路各县,共组织3万多民工,日夜施工,工程进展快。后因经费不足,沅陵至贵阳段多数只筑修简易路面,溪河也只架设便桥,全线终于当年8月27日通车。张叙丞在组织施工中,昼夜沿途督察,处理各种问题,因而积劳成疾,1935年5月2日病逝,葬于沅陵县城南岸凤凰山。国民政府为他修建墓地,碑柱上刻联:“葬名山长眠绝顶;创伟业乃踞高峰。”并将沅陵汽车站命名为“叙丞站”以志纪念。
张 忠 辉
(1913~1936)
张忠辉,又名张辉,大合坪乡廖家坪村苟家坪人。为人耿直爽快,抑强扶弱,传颂乡里。
1932年2月,李家坪村堂门前有几个地痞依仗国民党军营长钟觐光之势,经常欺侮凌辱外地过往青年和妇女,令人发指。张忠辉义愤填膺,便邀集好友李传习、周光丰等十余人,打着“除暴队”旗帜,找到那几个地痞论事辩理、清算罪孽,使其彻底改悔。此举赢得钟觐光的赏识,赞扬张忠辉“胆识过人,将来必有出息”,并要他做贴身警卫,但被拒绝。
1935年农历正月,红军第二军团来到大合坪、茶溪、火场、七甲溪一带组建游击队,建立苏维埃政权。张忠辉瞒着父母家室,报名参加红军,编入红二军团五师十五团。白天协助游击队、农会干部打土豪,筹军饷;晚上参加连部学习政治、文化。张忠辉如鱼得水,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日夜忙碌,极为勤奋,受到连长信任与表扬。后随部队长征,经过家门不入。11月22日,星夜至清浪,被沅江所阻,船舶尽被国民党军封锁。张忠辉熟悉情况,自告奋勇,设法弄得一艘船,与连长一道强渡对岸,动员船民,又得船十余艘,分批渡江,摆脱困境。连长称赞张忠辉机智多谋,委为班长。嗣后,转战贵州、四川,身经百战,深得领导信任,遂擢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在长征途中,侦察敌情、攻关夺卡,时时冲锋在前;沿途发动群众,抢救战友,处处当先;身躯伤痕累累,从不畏惧。爬过雪山后,到达川北,在白茅界被多于数倍的敌人围困,敌我力量悬殊。张忠辉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后,组织全团兵力,顽强阻击,击退敌军多次冲锋。最后,身负重伤,命令战士从速撤离,追赶主力;自任掩护,直至弹尽,壮烈牺牲。
万 琼
(19O1~1937)
万琼,原名文光,大合坪乡柳杨村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师第一团副团长,兼任第三营营长。
民国26年(1937)11月,日本侵略军进犯南京,万琼在师长率领下,沉着指挥,同敌人展开白刃战,四进四出水西门。全师歼敌1.5万余人,毁敌坦克1O余辆,击落敌机8架,终因伤亡过重,被迫且战且退。万琼身负重伤,退至城外江边,将战友疏散后,自己已精疲力尽,举步艰难,乃仰天高歌:“风潇潇兮,江水寒,壮士永逝兮,不复还,生不能杀尽倭奴报祖国,死后必作厉鬼以剿贼……”歌罢,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时年37岁。
冯 景 奎
(1864~1940)
冯景奎,字芷沅,清代优附生,举孝廉方正,同盟会会员。一都(今柳林汊乡)人。
冯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劝说沅陵知县反正,与县工、农、兵、教、商民众,推翻清廷辰州府和县知事衙门,赶走反抗辛亥革命的镇标中营游击杨让梨、知府景方昶。众推冯为辰州都督分府都督,坚辞不就。后府议会选他为议长。
冯矢志办学,首先在家乡倡导创办私立怡思溪初等小学堂(今柳林汊乡大洞溪)。光绪二十九年(1903),冯就任县教育会长,并在龙兴讲寺内开办沅陵师范传习所,后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其间,省府多次委他出任要职,均婉言辞谢。北伐军驻沅陵期间,贺龙委任他为古丈县县长。未久,他卸职回家,仍热心教育事业。先后任联立八中、简易乡村师范、辰郡联立中学校长职务。在联立八中时,诸事草创,勤于校务,不计个人薪俸,师生们深为敬佩。
冯于民国28年告老还乡,但仍辅导当地小学教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劝导民众送子女上学,人们敬称为“李老”。
张 明 华
(1889~1941)
张明华,字振中,五都(今凉水井镇)人。
张略读诗文,自幼爱习拳棒。从10岁起,其父前后14载共聘5人为师,在家教他练拳术。他博采众家之长,苦心操练,得南北拳术精妙,擅持刀枪剑戟,棍锏鞭标,成为国术名师。
张明华身高体壮,性和善,好酒忌烟,广交四方豪杰。先后在沅陵枫香坪、桂花园、栗山寺、杏浒冲及泸溪县的五里洲等地设馆授徒。后任沅陵、桃源、常德、长沙等地国术馆长,享受团职军官待遇。
张在栗山寺授徒时,路过一油坊,遇表兄李名欢与众人正在榨油,硬要他显露武艺。明华解开衣襟,挺起肚皮,靠在油箭前,令李等五人拉开榨油的吊锤使劲往肚皮上撞,待吊锤将临,明华早已提足丹田之气,肚皮一鼓,李等连人带锤倒退五尺多远,明华皮肉无损,众人为之喝采。时常德国术馆有学徒百余人,学徒瞿陶,自恃武艺过人,爱出风头。张训之,瞿不服,找张较量。瞿迅即出手,一拳打过来,张安坐方凳,左手一晃,右手轻轻一扬,只听瞿“哎哟”一声,翻倒在地。
张在武汉打擂台取胜,声名大震。翌年,南京比武,以袖箭获优,授三等奖。
民国29年(1940)冬,张回沅陵国术馆,次年3月病逝。
钟 绍 仪
(1893~1942)
钟绍仪,原名清錂,号品余,三都(今大合坪乡)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受李大钊影响,参加“五四”运动。民国9年(1920)毕业后任广东省矿务局长,因厌恶官场角逐,弃职回乡办教育。
回乡之初,在湖南省立第八联合中学、沅陵县立女子小学任教员、训育主任、事务主任等职,还与陈士英、周仲珍等人共同创办沅陵务实女子职业学校。以后自筹经费开办实验工厂,招收农村和城镇失学青年入厂,学习缝纫、刺绣、木作、雕刻、绘画以及制造肥皂等技艺,培养出一批能工巧匠。
民国25年,在乐道乡创办“五八”短期小学、沅陵县第三高等小学第四分校(后改为乐平乡中心小学),自任校长。建造两栋教学楼和购置各种教学设备的经费,除募捐一部分外,其余全由绍仪捐输,这两所学校亦办得较好,方圆百里来此就读的学生颇多。
钟绍仪乐于公益事业。马鞍潭岔口坪四美桥(桥长29丈有桥礅28座,桥上木楼青瓦,长凳并列两旁)和斑竹溪的石拱桥,均系他独资捐建。大合坪、北溶一带的茶亭、义渡,每年他都给予补贴。同村的孤老钟逢双,生养死葬全由他承担;孤儿卢映魁由他收养并送去上学以至成家;疯女钟莲妹,他收养治愈后为其择婿出嫁;逃亡壮丁萧成生,被打得半死抛掷路旁待毙,他为萧请医治疗痊愈,并送路资还归故里。民国23年大旱,乡亲流离逃荒者甚众。钟绍仪呈报县府赈济,未果,遂向杨家洞巨富黄人英以高利贷款,从常德、桃源买粮赈济灾民,百姓称颂。
张 吉 光
(188O~1943)
张吉光,字羽候,号锡之,人称羽夫子,十都(今北溶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壬寅科秀才不第。翌年,经辰州府选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毕业回国,出任南京地方审判厅刑庭长。次年,弃职回乡。目睹北溶失学青少年甚众,即与范成之、王荫槐等人组成建设基金委员会,募集资金创办北溶小学,张任校长,规定贫寒子弟免费入学。五年后辞去校长职务,另筹资修建北溶桥,又将沿塘溪至深溪口土门溪25公里山路,全部铺成石板路,历时四载,桥路皆成。
抗日战争期间,难民云集沅陵,北溶人口骤增。北溶小学因经费困难面临停办境地,外来学龄儿童不能入学。张吉光又出任校长,亲自教课,不拿薪津,还捐钱献粮,资助学校多招新生入校。他说:“育人首在兴学,”“科技不张,国何以强?”民国31年,因体衰辞职,不久病逝。
刘 作 孚
(1911~1946)
刘作孚,原名清树,号谷成,沅陵县附城太常堡(今太常乡团草坪村)人,生于清宣统三年。
民国22年(1933)春,刘外出求学,因川资短缺,沿途给人代写书信、公文、对联,筹措旅费。到达北平,录为民国学院旁听生。在校期间,常给《群众周报》、《世界新闻社》和校刊撰写文章,以稿酬和同窗好友的资助,免强维持学业。毕业时成绩优异,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4年,刘作孚任《世界新闻社》记者,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国民党北平当局,视刘为世界学生联合会的“主要分子”和“煽动者”,先后两次将他逮捕入狱。在狱中,团结难友坚持斗争,编写“我们是一群游浪汉,我们是一帮爱国犯……”的囚歌;在法庭上,据理揭露国民党当局祸国殃民的罪行。获释后,任中共豫皖边区省委宣传部长,豫皖苏保安司令部、新四军十二旅和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地委副书记、华中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七·七"事变后,刘作孚任中共豫东特委统战部长,经河南省教育厅长鲁涤平(刘的大学校长)的介绍,接触西北军司令冯玉祥的秘书长董自成,逐步打入国民党政界,取得其上层人物的信赖。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抗日统战工作。国民党新编四十军军长庞炳勋,委他为军政治部训育主任、周口地区第七抗日自卫军训育主任等职。刘协助庞炳勋在河南于集、太康、常营等地歼灭日军1060人。抗日自卫军改编时,作孚在各个重要部位安插共产党的干部,后来脱离国民党的控制,成为淮北抗日的主力军;新编四十军两个团亦于1946年在太行山和芜湖起义。
民国35年7月,蒋介石以1O万兵力分三路向淮北解放区进犯。华中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决定由七分区所辖四个团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打击敌人。当时,作孚幼子夭折,妻子重病在身,但仍坚决服从命令,即赴泗阳、洪泽湖以东地区,组建第二梯队,配合留守部队,坚持游击战争。9月12日,华中军区急电作孚速返,接受新任务。14日凌晨起程,16日晨遇敌,战斗数小时,壮烈牺牲。
周 佛 海
(1897~1948)
周佛海,原名明繁,字子美,五都(今凉水井镇)人。清光绪二十三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其父任所。光绪三十三年父逝,随母迁回窝溪。
民国6年(1917)5月,因闹学潮,周被沅陵第八联合中学开除,便东渡日本留学。民国9年暑假,回国探亲,经人介绍,结识陈独秀等,在上海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作为留日中共党员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民国13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回国。
他是抱着个人目的参加共产党的,从日本回国后,欣然接受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和广东大学校长邹鲁的邀约,到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兼广东大学教授,一头扎进国民党右派的怀抱里。经广州党组织再三教育挽救无效,于民国13年9月退出共产党。
他退党后,加入国民党,投靠蒋介石,先后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总教官、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兼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民众训练部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代理部长等要职。1932年,周佛海参与筹建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主编反革命的《新生命》月刊,编写《三民主义之理论体系》等反共书籍和大量反共文章,成为国民党C·C系理论家,被选为国民党第四届、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
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采取政治诱降的手段,他卖身投日充当汉奸。与汪精卫等密谋后,于民国27年12月19日逃到河内,29日发表声明,公开投敌叛国。
民国29年3月,汪记汉奸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周佛海担任财政部长、警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上海市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要职。民国33年汪精卫死后,周操纵一切,掌握大权,更加卖力为日本主子效劳。还组织特工总部,积极扩建特务武装,进行“清乡”,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建立税警团,兼任储备银行行长,搜刮民脂民膏,大发横财。
民国34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立即任命周佛海为军事委员会别动队上海行动总队指挥。在全国人民要求严惩汉奸卖国贼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将周逮捕,公审公判定为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民国37年2月,病死在南京老虎桥监狱。
李 辉
(1927~1951)
李辉,建立镇区桐木堡(今丑溪口乡)人。1948年,高中毕业后,被国民党军队抓丁。次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而投入淮海战役、上海战役。作战勇猛,多次受部队嘉奖,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二次。
1950年随志愿军炮兵十六团赴朝鲜作战,任炮兵排长、连长等职。1951年8月,在一次阻击战斗中,歼敌甚众,连队伤亡亦大,紧急关头李挺身而上,替换受伤战士,继续炮击美国侵略军。敌军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弹片击穿李的下腹,大肠流出,仍坚持炮击,至全局获胜,李壮烈牺牲。
修 承 浩
(1875~1953)
修承浩,字翰青,沅陵县人。晚年,因避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迁居舒溪口乡野柘村,故自称柘园老人。
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秀才后,赴长沙岳麓书院深造。光绪二十八年长沙乡试中壬寅科举人,入京会试不第,分发广西省,以候补知事任用。
光绪三十年,在广西巧遇蔡锷,结为金兰,次年,秘密参加同盟会。尔后,出任广西宜山县、富县知事,因审理山神一案,政绩优异,擢升广东阳江厅同知。
辛亥革命后,蔡锷任云南省都督,修承浩任都督府秘书长,在振兴军队,创办云南讲武堂,训练军事人才中,付出辛勤劳动。
嗣后,任四川省永宁、川东道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职。蔡锷病故,四川军政各派,明争暗斗,修承浩厌恶官场角逐,遂于民国6年(1917)乞假省亲归里。以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请他出任省政府要职,他都一一谢绝。
民国1O年沅陵大旱,饥民云集县城嗷嗷待哺,修承浩建议县知事“以垦代赈”,被采纳,即从殷商富户中筹得银元1千余块、稻谷5千多担,在城后鸳鸯山和城南客山,以及白田、舒溪口等地设置灾民垦工场,按劳动量发给报酬,人心稍安。修承浩亲自负责鸳鸯山垦工场的事务,将场地划分若干垦工区,分类进行技术指导,实行林粮结合,林菜结合,营造经济林千亩以上。
民国15年,贺龙北伐途经沅陵,与修相交甚厚,行前赠修宜兴花钵一对,现存县博物馆。
民国16年5月26日,沅陵国民党驻军,大捕革命党人,数名革命志士疏散不及,时值修母去世,权充吊丧者奔入修家,修承浩热情款待。出殡时,革命者夹在送葬人群中出城。在被捕的进步人士中,修承浩设法营救出狱的有妇女会特派员李瑞远,妇女会常务委员会王玉珍等6人。
民国18年沅陵县纂修县志,县长罗亨衢延请修承浩为修纂。他亲自撰写户口、食货、风俗等4个大类和11个目。经两载笔耕,35卷县志脱稿。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沅陵,进驻县城时,纪律严明,市井不惊,修承浩感慨地说:“尝闻鸡犬不惊,秋毫无犯,今日所见,真人间奇迹。”
1950年,修承浩亲送两个孙子参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0月,修承浩出席湖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省主席王首道设宴款待,共商根除湘西匪患和社会“三害”(鸦片、娼妓、赌博)事宜。会议期间,修承浩向《新湖南报》记者发表谈话,拥护人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自家田产均已造具清册,随时准备亲自点交。此后修连续选为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常务委员。
姜 大 同
(1912-1952)
沅陵县舒溪口乡舒溪口村人。湖南工兵军官班毕业,后入中央军官分校受训,曾在国民党地方部队中任职。1946年回家闲居。1949年先后在武汉行营纵队、暂三师任副团长、代理团长等职。同年4月姜明斋受中共南方局的指示回沅陵做其族兄姜大同的策反工作。陈明利害之后,姜决定待机起义。9月,当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国民党军不愿驻守沅陵城之时,姜大同主动争取到了守城任务,将队伍驻扎在城里。为了避免与解放军发生误会,旋即又把队伍带到离城约10里的枇杷坪宿营,等候与解放军接洽。此时,沅陵城里无一兵一卒。9月18日,解放军一枪未发顺利解放了沅陵城。9月21日,姜将部队带到白田头,由38军联络部长吕本支等接受起义,然后到南岸接受改编。姜大同部队的起义,为沅陵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在沅陵病故。
蒋 维 中
(1892~1956)
蒋维中,沅陵县城人,清光绪十八年生。6岁入私塾,后毕业于辰州府中学堂,旋入南京讲武学堂。民国7年(1918),考入日本士官学校。北伐战争胜利后,入南京陆军大学研究院,毕业后,授少将军衔,留院任教。
蒋维中,治学严谨,编写教案,通宵达旦。课后与学员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道进行军事训练,深受学员敬重。
抗日战争爆发,蒋维中率领由学生组编的部队,在嘉兴击退日军的17次连续猛扑,坚守阵地30余日。官兵伤亡过半。自己亦负重伤,后撤退入院治疗。伤愈仍回陆军大学研究院执教。
蒋维中,生活简朴,不求名利。在陆军大学任教期间,不言苦,不厌贫,一切生活杂务,全都自理,研究院按编制给蒋配给勤杂员2名,被他谢绝。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横渡长江直攻国民党老巢时,南京政府内外一片混乱,官僚豪强四处钻营逃往台湾,蒋维中却毅然携眷返里。说:“余志在田园,名利非吾愿,富贵不可求。”五月到达沅陵,租佃城郊教场坪菜地一块、民房一间,以种菜为业,供养三口之家。
斯时,匪患猖獗,社会动荡,物价暴涨,蒋维中生活艰难,靠借贷过日子。在房东催租逼佃、小儿辍学挖野菜辅食、老伴出走桃源娘家的情况下,国民党湘西军政界要人愿以高薪聘任要职,都被他拒绝。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军长曹里怀,得知蒋维中在沅陵躬耕菜圃,亲往拜访,适逢蒋正在菜园劳动。曹入室视察,详细询问后,深受感动,立即给予生活接济。两月后,蒋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次年,选为沅陵县人民代表,1955年选为县政协第一届副主席。
陈 士 英
(1904~1956)
陈士英,字克明,女,沅陵县城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后,受聘为沅陵私立民生小学、辰郡联立中学、县立女子小学音乐教员,以“歌曲纯熟,教授合宜”获优秀工作奖。
民国20年,出任女子小学校长,并推选为沅陵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委员。民国24年8月,筹办沅陵县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省教育厅通令嘉奖。同年被委任为该校校长,及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沅陵县妇女会理事长。在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任职期间又创办附属小学和幼稚园。
民国28年,日机轰炸沅陵,附小与幼稚园被迫停办。女子师范学校疏散到凉水井向家村后。乡间土匪作乱,许多学生家长不放心孩子随校住读,陈士英孤身闯入匪巢,找匪首杜二麻子谈判,达成不侵犯女校协议。学校搬到农村后,她领导全体师生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坚持上课,开展文娱活动,向农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民国30年,陈担任沅陵县赈济会第二难民收容所管理员、代理主任职,兼任凉水井难童小学校长、县立女小主事、县民众教育馆干事、县督学、沅陵县救灾委员会理事长等职。在任国民党沅陵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时,曾掩护被国民党特务追捕的教育界进步青年黄德愉脱险。新中国建立后,在麻溪铺小学任教,1956年病逝。
当 代 人 物
石 玉 湘
(1908-- ? )
望乡人。常德私立沅澧中学毕业。曾任辰溪县第三区团防队队长。1933年,在熊桂清匪部任连长,1935年冬受招安,先后任辰溪县铲共义勇总队分队长、副训练员;辰、沅、泸、溆保安团第六营一连连长。1939年退伍回家,迁龙头庵闲居,有时当小学教员。1948年春,任辰溪县自卫总队直属中队长;翌年2月任大队长;3月,伙同张玉琳等人在辰溪发难,制造“辰溪三五事变”,抢劫了辰溪国民党政治部兵公署第十一兵工厂枪械,由张玉琳封为中国国防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4月,收编为长沙绥署直属清剿第二纵队第一支队(少将);8月改编为湘鄂川边绥署暂编第二军第七师师长。8月参与“追剿”湘西纵队的罗子山战斗;9月在溆浦新化边界参与阻击人民解放军战斗。辰溪解放后,10月,在人民解放军威慑下,率部投诚;大军西进后,有“反水”上山。在长田湾一线自称辰、溆、怀、麻边区自卫指挥部总指挥官。1950年4月,在人民解放军进剿下,再次激械投诚。此后,在长田湾一带协助清匪、清枪,向报社写文章,规劝散匪归降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后送到抚顺战俘管理所改造,1959年特赦,安排到沅陵县百货公司工作。先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沅陵县政协常委,为统一祖国大业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唐 采 芹
(1904~1981)
唐采芹,又名春泮,一都(今楠木乡)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汉寿县第一高等小学堂,继而考入湖南私立复初中学就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2月,任湖南省党部第一区党部第三区分部常务委员。
民国16年1月,唐采芹受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湘西党务办事处(驻常德)专员王基永(中共党员)的派遣,以国民党常务特派员身份,同北伐军战士郭达,一道来沅陵开展党务活动和农工运动,迅即成立中国国民党沅陵县筹备处,积极发展党员,动员农、工、商、学各界,开展革命运动。2月中旬,群众运动蓬勃兴起,沅陵县总工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相继成立。3月,在郭达、唐采芹的指导下,中国国民党沅陵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沅陵县农民协会筹备处,负责组织各区乡农协会。并成立农工自卫队,保护农工运动的胜利进行,领导群众打倒土豪劣绅,调解民事纠纷,禁烟、禁赌,深得民心。
其时,唐采芹等人指挥农工自卫队,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查抄了劣绅唐凤麟、恶霸章伯升等人家产,查封了英、美帝国主义在沅陵开设的太古洋行、正大洋行、亚细亚美孚油公司。4月,成立特别法庭,把县长梁荣铨押上特别法庭公审,撤销县长职务,逮捕入狱,建立临时政府,推选邱兆鲲为沅陵县代理县长。5月6日,召开万人大会,判处民愤极大的恶霸陈克俭、向光福父子死刑,城乡一片欢腾。
5月22日,唐采芹带领自卫队40余人,去七甲坪开展工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长沙于5月21日发生“马日事变”。驻防沅陵的国民党右派陈斗南部队,于5月26日,大捕革命人士,将姚鉴雪、任霞、张维新等8人杀害,制造了沅陵的“宥日事变”。并悬赏捉拿郭达、唐采芹等党部负责人。
郭达闻讯,连夜赶至七甲坪,向唐采芹通报事变情况,唐立即护送郭达出境。自此,唐隐姓埋名于乡土,从事农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唐采芹躬耕陇亩,直至去世。
金 山
(1911~1982)
金山,原名赵默,字缄可,沅陵县人。其父赵锦文在江浙一带经营辰绢、蚕茧。发迹后定居苏州。金山出生,三年后锦文去世。
民国12年(1923),他与著名戏剧家章泯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先后主演外国名剧《娜拉》、《钦差大臣》,电影《狂欢之夜》、《夜半歌声》,成为全国著名戏剧家和电影明星。民国21年,金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5年,金山组织“四十年代剧社”,主演话剧《赛金花》、《爱与死之角逐》,电影《貂婵》。“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参加上海戏剧、电影界联合大公演,演出话剧《保卫芦沟桥》。“八·一三”后,与洪琛共同组织“上海救亡演剧二队”,任副队长,到陇海铁路沿线巡回演出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同年冬,演剧二队到达汉口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周恩来令其组建“中国救亡剧团”,金山任团长,带领剧团,历尽艰险,远渡重洋,到香港、新加坡、马来亚、越南等地向华侨募捐演出。演出节目有《塞上风云》、《芦沟桥》、《九·一八以来》等救亡话剧,募得法币1300余万元,全部捐献抗日前线。
民国31年2月,金山率剧团到达重庆,受周恩来表彰。以后主演话剧《屈原》,连续演出月余,场场暴满,轰动重庆山城,激励人民爱国救亡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山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采取多种措施,赢得国民党内高层人士的信任,以国民政府“接收大员”身份,到东北接收满州电影制片厂,(后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金山任厂长。拍摄自编自导的抗日故事片《松花江上》,受到中外观众好评,为我国四十年代成功之作。
民国3 8年4月,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聘请金山为国民党代表团顾问,赴北平与中共代表团和平谈判。谈判期间,他机警地向中共代表团及时传递情报,使中共方面掌握谈判主动权。当国民党首席代表张治中得知金山是一位入党多年的共产党员时,惊讶不已,风趣地说:“你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成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金山任副院长,主演《保尔·柯察金》、《万尼亚舅舅》等名剧,自编自导并主演话剧《红色风暴》、导演《丽人行》、《文成公主》等剧,改编《风暴》等电影多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山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监禁七年。1975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8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导演话剧《于无声处》、《屈原》。金山还兼任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等职,勤奋工作,直到逝世前一天。
金山一生主演和导演话剧近50部,电影10部。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李鸿章、宋丹平、屈原、保尔、万尼亚、施洋等许多著名人物形象。他在《屈原》剧中的《雷电颂》和《红色风暴》剧中施洋的《江岸演讲》台词,被全国各戏剧院校作为台词课范本。他编写话剧和电影剧本15部;撰写戏剧、电影导演艺术论文数十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金山戏剧论文集》。
姜 明 斋
(1921~1984)
姜明斋,原名逢盛,曾用名姜平、姜南平,建立镇区舒溪堡(今舒溪口乡)人。
民国26年(1937)在常德中学读书时,曾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与留校同学组织“学生抗日救国会”,暑假在常德城乡宣传,鼓动人民抗战。国民党当局令其解散救国会,参加官办的“抗敌后援会”,姜不从,双方发生冲突,遂罢课。后从《抗战》报上,看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院的招生广告,持教师李记今致毛泽东(毛、李同学)的介绍信,一行1O人,前往延安,先入抗日军政大学,旋转陕北公学院学习。1938年初,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院毕业后,在中央军委甘谷驿医院作文化教员。
1943年姜明斋任中共武昌县工委副书记兼县支队政委时,奉命率领支队和长江军分区一个加强排,一举捣毁日军武昌青山飞机场。1946年6月在湖北随县,随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中原突围”后,到陕南任商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未几,敌军数十万犯境,在撤离时遇敌围击,支队被打散,姜寄住友人家,后回沅陵。
1947年6月至1949年4月,在兄长姜昆斋陪同下,以经商为名,三次到香港寻找党组织,前二次未遂,第三次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取得联系后,令其回沅陵,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组织力量迎接解放。姜回沅陵后,即赴常德,动员任国民党暂编三师团长、族兄姜大同反正。1949年9月22日,在沅陵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在解放军入县城前,姜明斋还组织部分工人、居民维持社会秩序,安排好入城的过河渡船。
沅陵解放后,姜明斋任县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2月,姜任沅陵县人民政府秘书,同年7月,调任湘西行署建设处农村科科长。1953年4月,恢复中共党籍,旋调任中共黔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4年冬任地委农村部部长,1957年春任黔阳专署副专员,主管农业。1964年因故受开除党籍,降职,降级的不公正待遇。1980年,经组织反复考察,落实政策,撤销原处分,恢复党籍和原级别。翌年,任怀化地区文联主席。1984年3月,恢复怀化行署副专员职务,同年5月病逝。
石 玉 松
(19O1~1984)
石玉松,四都(今辰溪县田湾)人。18岁时即为辰溪、沅陵一带辰河戏班的有名鼓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期在沅陵县共和高汉剧团任鼓师。1956年赴北京汇报演出《李慧娘》,获司鼓奖。次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195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石玉松记忆力强,凡参加演出过的戏,虽只担任司鼓,却对全剧的台词、锣鼓经、曲牌等能熟记不忘,被称为辰河戏的活词典。1983年担任湖南省艺术学校辰河戏科教员。他一边教学,一边整理传统剧目,为剧坛留下一笔财富。撰有《辰河戏高腔音乐改革的几点设想》等文稿。
李 必 湖
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湖南省沅陵县人,1945年2月出生。1964年考入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学习农作物栽培。1966年毕业留校,任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助手。
他勤奋学习,埋头若干,为找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理想不育系、保持系,南繁北育,足迹遍及湖南、海南、云南、广西等。1970年秋,在长期的艰难寻觅中,无意发现了一株雄蕊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将其称之为“野败”)。他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将“野败”扩大到46蔸,并毫不保留地把辛勤培育的宝贵的“野败”材料分送给全国13个省市的科技人员。1973年按照袁隆平的技术路线,经过全国性协作攻关,终于完成了中国水稻杂交“三系”配套的创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率先实现了杂交稻生产零的突破。
籼型杂交水稻自70年代在全国推广以来,累计种植面积26亿多亩,增产稻谷2500多亿公斤,还引种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杂交稻,90%以上的组合和面积都是野败的细胞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谈到发现“野败”的作用时说:“用以前的材料与方法,采用筛选法和人工制造法,是很难获得保持系的,至少我们感到前景渺茫。唯野败表现与其它不育材料不同,真是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给试验带来了很大起色”。
80年代以后,他同袁隆平一起主持杂交水稻科研工作,相继培育出威优64、威优49、威优48、湘优102、威优402、余优191等一系列高产、高抗、优质的三系杂交稻组合。1988年,在他的指导下成功地育成国内外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1995年成功育成了安农810S低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出早熟、优质、高产、抗性好的两系组合八两优100(810S/D100)。这些成果保持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使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填补了长江流域早稻中熟组合选育的空白。“八五”期间,他和助手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92项,其中1项属国内首创,居国际领先水平,1项处国内领先地位,4项居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第一受奖人是袁隆平,第二受奖人便是他。此后他还承担着九五计划6个项目的科技攻关。成功解决了影响杂交稻在美国发展的多重障碍,被聘为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场的终身育种顾问。
1988年,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大胆引进“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实行优化组合,在全校范围内科室人员实行聘任制,实施以法治校,全校全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积极实行开门办学和科技服务,1988年、1991年、1994年先后获农业部、国家教委奖励。1990年国务员陈俊生在怀化视察工作时专门召开见了他,充分肯定他们在科教兴农工作中作出的成绩,认为这是新形势下农业院校改革的新路子。1999年1月荣获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二届光召科技奖,并被授予湖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七一前夕,湖南省农业厅党组号召全省农业战线向李必湖学习。